跨界共学实验室 | 刘湘然:处于文字与影像之间的非虚构
以新闻为轴,丈量不同学科的精神气质;以共学为旨,打破专业分类的固有边界。
这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共学实验室,在新闻的底料里加入不同学科的调味,煎炒烹炸出各具特色的跨界大餐。我们等待着各专业大厨们来“掌勺”,我们期待着斑斓色块的相遇、碰撞与炸裂,我们渴望着纯净灵魂的真诚、勇气和呐喊。
实验室邀请两位热爱新闻的主理人,邀请十余位不同专业背景的朋友,组成共学小组,分享与体验多学科交流的魅力。
/专业分享/
🕐 2022年8月14日
分享人:刘湘然
一个不合格的电影系学生,即将奔赴人类学的田野
大家好,我是刘湘然,我本科的专业是电影学,抱着一颗热爱新闻的心来到了跨界实验室,从加入跨界的那一刻我就在想,电影和新闻的交汇点是什么,现在我找到了——非虚构。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处于文字与影像之间的,非虚构。
那么非虚构则意味着真实。
非虚构写作是基于“事实”为前提的,带有文学技法的写作活动。广义上的非虚构写作包括非虚构报道、日记、传记、游记、信件等等,狭义上的非虚构写作指的是新闻行业的非虚构报道,也就是特稿,不同于传统新闻短平快的通讯式写作,特稿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,重视对话、场景和心理描写,不遗余力的刻画细节,知名记者李海鹏则说:“与传统新闻写作对‘事实’的程式化、枯燥化表述相比较,非虚构写作鼓励写作者的自由创造,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”。
那这种写作是怎么开始的呢?
20世纪60-70年代,有一批先驱的美国记者,他们在写作的时候融入了文学化的手法,把稿件写得非常引人入胜,甚至有人会觉得读起来像小说。其中一位记者汤姆·沃尔夫Tom Wolfe 把这类型的文章集合起来出了一本书,叫做《新新闻主义》,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美国作家杜鲁门·卡波特发表的纪实文学作品《冷血》,作品是以1959年在堪萨斯发生的一系列谋杀案为素材,以文学化的写作手法完成。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,跃居当年美国畅销书第一位,发行300多万册,“非虚构”文学从此开宗立派,为全世界所认知,《冷血》被公认是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之作,汤姆·沃尔夫和杜鲁门等人也被视为新新闻主义运动的先驱。
非虚构特稿与中国电影的结缘则不得不提到《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》(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27495553)一文。2016年,特稿记者杜强为杂志《时尚先生Esquire》供稿《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》,讲述的是“鲁荣渔2682号”渔船载33名船员出海,11名生存船员杀害22名同伴的真实故事,该文被乐视影业以“百万经费”买下,这一事件被业内誉为非虚构的“行业高光”。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自始至终没有一部非虚构作品被真正地搬上银幕。由《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》改编的电影起名为《海祭》,目前由香港导演翁子光执导,然而关于它最后的消息,是翁子光在自媒体“第一导演”上的回应:“(剧本)改了10稿,还在等电影局的消息。”我想里面的原因,大家应该不言而喻。
后来乐视影业将《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》这部作品改编成了广播剧,并在蜻蜓FM上播出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收听呀。
以《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》为例
在电影这门艺术里,视听语言的画面感和剧作结构的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,同样,我们也可以在非虚构写作中找到画面感与节奏感的影子。第一是画面感。英国文学评论家芭芭拉·劳恩斯伯里(Barbara Lounsberry)在《事实的艺术》中阐明了非虚构写作的四个特征:第一,记录性。她认为非虚构作品来自于真实世界的“事实”记录。 第二,详尽的研究。非虚构写作要通过观察、调查、采访和文献的验证来建立叙事的可信性。 第三,场景。强调重建场景的重要性。 第四,细致的写作。优美的语言是非虚构写作的文学特征。
发生了什么事——叙事 主要人物对事件的感受——情感 文章的节奏
参考文献
[1]Fakazis, L. (2016, March 28). New Journalism. Encyclopedia Britannica. https://www.britannica.com/topic/New-Journalism
[2]Lounsberry, B. (1990). The art of fact: contemporary artists of nonfiction. United Kingdom: Greenwood Press.
[3]王潇.特稿《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》的创作特色分析[J].新闻知识,2016(6):86-88.
[4]小雨. (2019, November 23). 非虚构文学影视化,一场失败的「跨界」. 娱乐产业. Retrieved September 1, 2022, from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Oe2aRy-6AKsX3fUxF2OezA
-END-
实验室召集人|王宇瑄 李秋雨
推荐阅读
[2] 跨界共学实验室 | 宋铭涛:管理学只是我探索世界的起点
[3] 跨界共学实验室 | 闫梓萌:让“天坑专业”带我认识这个世界